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地质学相关记录33935条 . 查询时间(1.784 秒)
通常认为,地幔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均一性。研究青藏高原特提斯域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是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窗口,也是准确界定青藏高原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和相关矿产资源产出背景的基础,可有效服务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
溶解有机质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机碳分解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气候变暖背景下,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分解特征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尚不清楚,阻碍了对变暖背景下湖泊碳汇功能的评估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精确预测。
溶解性有机物(DOM)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湖泊中DOM组分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多年冻土区碳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叠纪末(约2.52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是地球有生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生态危机事件,大规模火山喷发被认为是导致这次生态危机、环境快速恶化以及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次生态危机在不同纬度带的响应过程是否一致长期以来并不清楚。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寻找当时火山喷发落下的火山灰,对其中保存良好的锆石,利用CA-ID-TIMS方法开展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不同地区生物大灭绝发生的精确地质年龄,同...
2024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
近日,国内全球学者库网站公布了“2023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终身学术影响力榜)”。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全球共有1880名学者入围,中国学者占481人。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王震宇教授继2022年后再度入选该榜单,标志着江南大学环境学科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正持续提升。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韩国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小型杂食和食虫恐龙可能会扇动小巧、有羽毛的原始翅膀,把猎物从隐藏处惊吓出来。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
多孔材料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高、易分离和再生等特点,近年来在水体污染治理、选择性分离和富集等方面受到高度关注。但传统多孔吸附材料制备需要惰性气氛保护、加热聚合、预烘干、造粒、烘干等步骤,过程复杂且能耗较高,成为制约多孔吸附材料规模化应用的难题之一。针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废水处理以及稀贵金属离子的精准分离对多功能吸附材料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黏土矿物重点实验室在黏土矿物基功能吸...
石笋中的降水氧同位素记录是重建历史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在东亚季风区,这些记录揭示了水汽源到洞穴点的广泛区域降水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进而映射出季风强度的变化。然而,在短时间尺度上,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受到上游对流、水汽源地、局地降雨量和降水的季节性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对于这些影响的解释存在争议。在北方地区,气候更加偏向大陆性,降水氧同位素呈现出与南方季风区不同的季节特征。水汽来源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该地...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以获得自身生长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在微生物死亡后形成的残留物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目前关于微生物残留物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尚不清楚,影响了人们对土壤有机质动态的准确预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团队依据区系重要性指数定量筛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被子植物特征类群,并基于72个特征类群的冠群年龄,首次采用“谱系累积速率(Lineage Accumulation Rate)”阐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多样化演化历史。结果显示,特征谱系累积速率在早渐新世时期迅速增加,表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在该时期可能已经形成,该结果与古植物学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在随后的渐新世—...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年代地层学、生物群及其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地层学划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幔水化作用的关键场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皮肤能够为动物提供了敏感、灵活、防水的屏障。但在动物死后,皮肤不能保存太长时间,所以一直以来很难研究皮肤这个器官是如何在古代生物中进化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