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临床工程学 康复工程学 生物医学测量学 人工器官与生物医学材料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相关记录1083条 . 查询时间(0.246 秒)
2022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教授主持完成的《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组装机制》项目入选。
2021年12月25日,《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第五届编辑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会议由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主编凌沛学教授主持,来自全省各地的4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21年12月16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专家团一行9人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访问,推进工程类专业认证工作。专家团由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电子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组成。学院举办了线上、线下同步报告会,广泛宣传工程专业认证的政策和要求,推进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和假肢矫...
2021年12月19日上午,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论坛在湘雅医学院新校区福庆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0年12月13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讲座(三)——《内侧颞叶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病中的应用》在5-303举行。讲座由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卓俊杰副教授主讲,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全体本科生、研究生80多人参加。讲座由院党总支书记张云竹主持。
2021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公布了2020-2021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获奖名单。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院士团队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此热烈祝贺各位获奖的专家们!
基因组学技术通过对于生物体全部基因的测定与量化分析,在基础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理解生命本质,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等应用的核心关键技术。然而目前基因组的测定对于硬件资源和操作环境的要求很高,难以实现随时随地部署,而在量化分析方面对于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异常的检出能力仍然有限,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这项技术的广泛落地应用。人工智能为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和有力的工具...
2021年11月,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决赛落下帷幕。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融合系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本届竞赛有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56所高校的本科及研究生参加,有效报名人数2119人,提交作品数量779件,经过预赛和决赛的激烈竞争,山东大学三支代表队脱颖而出取得佳绩。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同意新增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2013年10月成立,2019年9月正式入驻慈溪新园区。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秉承“科研顶天,转化落地”的科研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开展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具有重大需求的生物医学材料、医疗器械技术、医疗设备等,推进相关技术向产业化发展。 
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个全球性的、大规模的细胞图谱项目相继启动,例如人类细胞图谱计划等。然而,把来自于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或者只有很少重叠细胞类型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进行准确有效的整合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因为当前整合单细胞数据的方法需要校正批次效应从而达到整合分析的目的,而上述所涉及的数据集的批次信息不清晰,利用这些方法常常会导致校正过度或者校正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2021年10月14日上午10:00,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系列讲座(七)在4教109多媒体教室顺利举行。讲座由彭星舟副教授主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云竹、学科办主任陈荷姣出席,2021级生物与医药和生物学50余名研究生参加。活动有研究生会学术部李腾腾主持。
2021年10月13日,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生物医学大数据”论坛在张江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主办,CAAI生物信息与人工生命专委会、复旦大学、上海市生物信息学会、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IEEE SMC Shanghai Chapter、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2021年10月10日,由山西医科大学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山西白求恩医院承办,在山西医科大学举办首届“院士论坛”。
形状记忆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材料能够记忆暂时形状,并在外界激励条件下主动回复到初始形状。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将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成纤维结构,实现热、电、光、PH、水、磁及电效应等激励变形过程,在生物医疗、智能纺织、传感、驱动等方面应用广泛。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