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肿瘤学其他学科 科学家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703 秒)
近日,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生物物理学教研室雷长海教授和胡适博士课题组,在针对癌症治疗上,设计出一种新型肿瘤靶向治疗策略,并自主制备了一种新型抗体药物有效阻止肿瘤生长。该成果发布于《科学·转化医学》。
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细胞的发生、自我更新、耐药性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干细胞(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的起源和遗传学基础目前仍不明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抗体工程实验室李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组学层面的探索,并进行了功能性实验验证。
古埃及人曾遭受了从心脏病到癌症等许多今天同样困扰着人类的健康问题。这很可能让他们的木乃伊成为获取这些疾病病史的宝贵信息来源。但谈到癌症,有一个问题是:没有人确切知道木乃伊化的肿瘤长什么样。于是,一位科学家开始自行创造“脱水”肿瘤来编录其特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国际合作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变异信息和关联分析,首次发现了NK/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易感基因。2016年7月26日题为“Genetic risk of 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a genome-wid...
德国蒂宾根大学医学院2016年5月23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破坏某种蛋白质复合体稳定的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肝癌细胞。C-MYC蛋白在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与之相对应的基因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被视为“致癌主调节器”。超过一半的人类癌症都与C-MYC蛋白水平升高相关。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抑制C-MYC蛋白的药物,但尚未成功。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2016年2月25日宣布,该机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胰腺癌细胞会大量产生一种酶,从而使治疗药物失效。阻断这种酶,癌细胞就会对药物重新敏感起来,药物就可以发挥疗效。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抗药性的胰腺癌细胞会大量产生一种名为CYP3A5的酶,并利用这种酶分解药物,目前使用的许多抗癌药物都因此失效。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身上的癌细胞中定向阻断了这种酶,使药物对癌细胞重新恢复了治疗作用。接下来,他们希...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肿瘤医院获悉,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联合该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教授于津浦,近期发现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该研究突破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易感基因研究的瓶颈,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此类疾病遗传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研究中所开发使用的甲状腺癌易感性基因测序技术,为今后临床患者早期诊治和家系成员筛查提供了便利的检测手段。
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健康血液干细胞向癌细胞转化具有清晰的、独立的步骤。该项发现是在血癌早期阶段进行识别和准确预测病情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麦克马斯特大学干细胞和癌症研究所所长米克·巴蒂亚称,新研究已经确定了其中的两个步骤。在科学杂志《癌症细胞》上最新发表的论文描述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的重要鉴别方法。
加拿大多伦多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资深科学家、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学教授郑岗博士领衔的医学研究团队,成功地将用于诊断成像的微泡转变成可困守在肿瘤内的纳米粒子,从而为输送靶向药物载荷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上的此项成果,描述了郑岗团队如何使用自然存在的可用于光合作用的卟啉创建出一种新型微泡。在临床前试验中,研究小组利用低频超声波爆裂含有微泡的卟啉,观察到微泡分裂成了纳米粒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合作,研究发现金属富勒醇Gd@C82(OH)22碳纳米材料可高效抑制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Gd@C82(OH)22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阻断细胞从上皮样(EMT)到间质样(MET)的转换,实现高效清除肿瘤干细胞,终止肿瘤发生和转移。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国人群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因素——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员姜海小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合作,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中国人群特有的乳腺癌高风险CHEK2突变位点Y390C,并揭示了该突变位点通过影响DNA损伤反应导致癌症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癌基因》杂志。研究表明,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患癌年龄普遍提前10年左右,并且更多比例的患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员姜海小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合作,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中国人群特有的乳腺癌高风险CHEK2突变位点Y390C,并揭示了该突变位点通过影响DNA损伤反应导致癌症的分子机制。2015年1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癌基因》杂志。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柳素玲在肿瘤干细胞研究中取得新突破,发现一种叫作microRNA100(miR-100)的核糖核酸小分子可以抑制乳腺肿瘤干细胞的更新和增殖,从而扼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迁移。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癌症研究》杂志。相关研究显示,乳腺肿瘤干细胞是乳腺癌对化疗和放疗产生抵抗的根源。microRNA是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核糖核酸小分子,可以调节许多细胞功能...
南非艾滋病项目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与美国同行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有效抗体,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艾滋病疫苗。研究人员在南非一名女性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这种被称为“中和抗体”的有效抗体,并在实验室中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制了这种抗体。随后,科学家又通过一系列实验,弄清了这名妇女的免疫系统制造出这种抗体的途径。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