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监测相关记录124条 . 查询时间(0.233 秒)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和生产的高精度小型绝对重力仪IGG-03B近日通过了由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定型。该产品是绝对重力仪研制研究组通过10多年技术的积累,研制完成的新一代高精度小型绝对重力仪。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已形成替代美国A10的产品,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研究组通过多年技术探索、应用测试和工程化迭代,已实现产品定型和批量化生产,将为国家地...
2024年3月26日笔者获悉,由东方物探公司承担的吉林油田CCUS微地震监测项目深度分析成果获得甲方高度评价。
2023年3月3日上午,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潘光主任一行6人到访大气物理研究所密云园区,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及有关科研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了解了密云园区的建设情况。
2022年8月2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断层带行为监测的地球物理成像与地震物理过程研究》(2018YFC1503400)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于2018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为吴建平研究员,共同参与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第二监测中心和原地壳应力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
2022年8月29日至9月2日,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巴中心”)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巴地震监测与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如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以及我国的北京、重庆、成都等处于活动断层带上,地震风险等级较高。城市区域较高的人口、建筑密度,一方面增大了地震灾害的风险;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各种强噪声,极大地污染了地震记录,降低了检测灵敏度,增加了误检测率,为地震监测带来了困难。因此,压制城市地震噪声水平,提高信噪比,进而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对高风险城市区域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发生后,精密测量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研究部第一时间协调组织科研团队开展余震监测工作。2022年1月9日,由曾祥方研究组的博士包丰和博士生林融冰携带第一批仪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晚即在地方单位协助下开始观测。作为地震中的逆行者,野外观测队伍克服海拔高、天气严寒等困难,直面余震以及次生灾害带来的人身安全威胁。经过多日连续艰苦工作,架设完成了多台分布式光纤地震解调仪...
2021年12月2日,由国重室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格陵兰冰盖监测、模拟及气候影响研究”2021年度进展研讨会在精密测量院召开。项目主持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单位精密测量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课题负责人和学术骨干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近日,石化经纬西南测控公司XN305队顺利完成威页34平台3口井,共计48段压裂监测施工任务。此次施工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仪在近120℃的高温环境下,持续稳定工作近30天,为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意味着该公司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日趋成熟,市场应用进一步拓宽。
国重室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研究团队联合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多源遥感数据地表水体动态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遥感著名学术期刊《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
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波信号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2021年4月19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壳形变监测与强震预测学术交流会在北京白家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召开。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院士参会,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车时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欧阳飚书记、湖北省地震局王满达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副院长分别致欢迎辞。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代所长主持,来...
2021年春节前后,太平洋板块边缘附近连续发生若干强震。1月24日南设得兰群岛发生了7.0级地震,打破了全球7级以上地震96天的平静状态,还相继发生了2月10日洛亚蒂群岛7.4级、2月13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7.1级地震等。地震预测研究所在震后立即启动响应机制,组织震后紧急会商工作,密切关注全球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开展相关强震活动分析工作。
减轻破坏程度是地震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实时报告地震参数对于立即进行破坏评估和紧急疏散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系统可在收到地震记录后不到1秒时间内,准确估算出震源机制解参数。快速自动化揭示地震震源信息对地震预警有直接作用,也可为震后趋势判定、烈度速报、地震应急救援等提供科学依据。但是,从地震记录推算地震震源机制是个耗时的计算过程。因此,目前世界各地地震...
图解: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