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传感器技术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传感器技术 副教授相关记录301条 . 查询时间(2.762 秒)
光纤磁场传感器因其探测灵敏度高、体积小和抗电磁辐射等突出优势可应用于大型结构监测上,比如海底环境探测、地质勘探、电力系统管道、桥梁和电力传输塔等。然而,磁场测量的实际工作条件通常存在着温度的变化,并造成相应干扰。双参量传感方案,即同时测量磁场和温度,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张玖,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复杂难测工业温度的检测方法与传感器技术,恶劣工业环境高可靠性智能测温装置。项目:1.抗冲刷与抗热震的钢水测温传感器研发,工业合作,2018021000036,2018.7-2020.7,50万;2.连铸中间包出口钢水浇注温度的连续测量传感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1903074,2020.1-2022.12,23万。
李姗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9月获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导师:陈洪渊院士);2018年11月以校四层次特聘教授引进青岛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多功能纳米探针的设计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青岛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在Chem. Sci., Anal. Che...
郑宇,男,出生于1975年4月,无党派人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职务:2006年起IEEE AP分会会员;2004年起在IEEE ICATT, IEEE UWBUSIS等国际会议上多次担任组委会成员;2009年-201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客座学者。研究领域:1、电磁波在复杂介质传播的理论研究;2、弱磁传感器技术;3、目标物识别与探伤技术;4、探地雷达系统建模。2004...
董海棠,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及相关技术研究、机电设备控制与监测技术。成果及荣誉: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兰州交通大学教学优秀奖。
杨威,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检测和传感器技术。
微纳光学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微纳结构将待测物的感兴趣参数转化为光信号的器件。微纳光学结构可以将高能量的光信号局域在微纳尺度上,大大增强了光场与被测对象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光场的光学性质的剧烈改变,因此对被测微弱信号具有极高的响应灵敏度。为了提高微纳光学传感器的传感精度,需要引入有效的纳米光学场增强机制,提高光场与被测对象的耦合强度。近期,金崇君教授/沈杨副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模式耦合的光谱剪裁和光场调...
叶伟伟,女,1987年1月出生。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先制所智能感知与装备自动化研究团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开展智能生物传感系统研究。担任《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生物传感系统,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传感检测。专利:1)基于纳米孔膜-磁性纳米颗粒的电化学组胺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授权;2)用于环境中抗生素检测分析的细菌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授权。
教育经历:2013.09-2018.06:中山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导师:欧阳钢锋教授);2009.09-2013.06:中山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工作经历:2021.02-现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2018.12-2020.12: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期间曾赴德国奥登堡大学进行访学交流;曾就职于航天三院三十三所。主讲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检测技术》等。
个人简历:1999.09~1999.07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工学学士。1999.09~2002.04 武汉理工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学专业,工学硕士。2002.05~2005.07 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2005.09~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
个人简历:2001.09~2005.06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09~2010.08 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直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08~2012.08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后。2012.08~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测控系任教。
刘日龙,男,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信号处理、传感与检测技术。主持研究省级课题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
研究概况:(1)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嵌入式系统,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研究具有自适应、自校准、自学习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并探索其在工业物联网、人体电生理检测和汽车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应用。(2)研究具有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特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技术,与电化学阻抗谱检测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电极/电解液界面双电层结构变化动力学过程的动态监测,可应用于新型能源电池、超级电容、生物神经细胞电生理分析和小分...
教育经历:2011.09——2015.07 中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 博士;2009.09——2012.07 中北大学 电路与系统专业 硕士;2005.09——2009.07 中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