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技术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半导体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相关记录446条 . 查询时间(0.298 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军工时期就创立了电子实验室。1996年,合并不同教研室的实验教学条件组建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2006年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2006年中心整体搬迁到新实验楼,面貌焕然一新。“中心”隶属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学院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信息领域重点院系,从事电子信息的产生、传输、识别、处理、对抗、仿真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曾培养出郭桂蓉、杨长风、吴曼青等一批国内、...
为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究思路、激发创新活力,2022年3月31日下午3点,东南大学电子、微电子学院举办了主题为“新型存储器与类神经态器件” 的第十一期微·电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以线上方式进行,邀请了南京大学万青老师与东南大学电子学院蔡浩老师进行了学术分享,吸引了100多名师生参加,由电子、微电子学院青委会秘书长黄晓东老师主持。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1999年,同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99级为五年),授理科和工科学位。我系前身是“电子技术基础部”,负责为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电子类和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多年的基础课教学为我系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共有教职员80多人,其中正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36人,有23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有20多人曾赴国外进修和...
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由物理系、电子科学系和微电子与光电信息系组成,开办物理学(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北省品牌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自从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优秀人才。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电子科技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而特别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工程任务,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生产和研究生培养任务。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拓展科技工作领域、开拓科研新局面和科研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自2003年成立以来,电科院贯彻“从无到有,从有到实,从实到专,从专到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研为核心...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所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方向合并组建;其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如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新学院成立以来,相继荣获教育...
2021年8月12日下午,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光电器件与集成技术”的第十期微·电学术沙龙。本期沙龙邀请了王俊嘉、毛海峰、李昆及伍磊等四位青年老师进行工作分享。活动由学院青委会秘书长黄晓东老师主持,以线上方式进行,吸引了70多名的师生参加。
超材料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电磁波调控结构在微波/光波隐身、电磁波调控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望在电磁波应用中大展身手。而面向未来通信需求, THz波段高功率电真空器件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带宽,有望成为未来通信及探测用W频段电磁波波源应用主要技术。电子学院OSCC中心柏宁丰副教授研究小组致力于利用超材料结构对真空电子器件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其性能。
近日,我校机械院胡跃强、段辉高教授团队与物电院樊帆副教授团队合作提出并实现了在可见光波段与液晶集成的电控可调的多功能偏振超构表面,该调制和集成方案有望加速超构表面元件在空间光调制器、激光雷达和全息显示等关键基础元器件中的应用,相关成果于2021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纳米技术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上。超构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散射体周期或准周期阵列设计的二维超材料,通过对散射体结构参数...
张永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在任职期间,2011年曾留学韩国,在延世大学任研究教授;2011年入选首届“香江学者”计划,被评为“香江学者”,2012-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获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材称号。2015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是Nat. Commun., Adv.Mater., Nanoscale, Langmuir等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研究工作聚焦于飞...
郜峰利,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半导体器件噪声与可靠性,关联成像目标重构方法,嵌入式系统开发。
赵纪红,女,1984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基于超快激光掺杂改性的半导体材料的能源器件及光电探测传感器件研究。
徐颖,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微纳传感、光电子学等。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通讯作者11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