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文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其他学科 地球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582 秒)
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通常只考虑两种主要模式,即空爆和撞击地表。空爆使得小行星能量在极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可能带来大规模冲击波损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角度最可能分布在45°左右,同时存在一部分以小角度(<10°)撞击地球的小行星,通常称为掠地小行星(Earth-grazing asteroid)。
近日,研究小组在《伊卡洛斯》期刊上表示,计算显示,2135年只有两个“引力眼”可能产生影响,但2182年9月24日是贝努可能给地球带来最大风险的日子。
朱诺号飞船上的极光相机首次拍摄到木星夜侧极光过程,揭示了木星最重要的极光现象——木星晨暴的起源和发展阶段,更新了科研人员对木星极光的认知。传统观点认为木星极光跟地球的驱动过程完全不同,但朱诺号飞船的极光拍摄显示了木星的极光晨暴与地球的极光亚暴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从而确认了木星跟地球的磁层空间具有重要的相似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AGU Advances(Bonfond et al., 2021)上,比...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表示,3月21日,小行星2001 FO32将在距离地球约2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进行“最亲密接触”,这为天文学家提供宝贵的观测机会,使他们能够近距离观察一颗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小行星。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颗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七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于2016年1月12日下午举办了本年度第1次学术交流报告会,它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联办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数十位老师和同学认真听取了报告,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日前从香港大学获悉,该校3位科学家发表了能更加准确测量行星状星云与地球之间距离的新方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行星状星云以“行星”命名,是因为早期的天文学家将这些球状电离气体误认作行星,但其实是恒星耗尽燃料后向外发散的气体,并能揭示如太阳等大部分恒星结束生命前的面貌。然而,由于科学家经常无法准确测量其距离,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全面探究其科学价值。
双彩虹的现象并不罕见,那么你听说过双陨石撞击吗?这是个罕见的事情,但是瑞典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证据表明,大约4.58亿年以前地球同时遭受到两颗陨石的撞击。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瑞典中部的耶姆特兰省发现了两个陨石坑。据哥德堡大学的一位地球物理学教授Erik Sturkell称:“两颗陨石撞击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只有数英里远。”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凌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与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并称“天文学家已经接近几千年所梦想的目标——发现另一个地球。”那么,像开普勒—452b那样的类地行星上有生命存在吗?人类有没有可能去拜访他们、和他们沟通?
由于小行星的撞击,火星表面像麻子一样布满了30多万个大大小小的陨石坑。无独有偶,月球表面更是覆盖着上百万个陨石坑,多得难以计数。然而由于风和雨的持续侵蚀,地球表面的陨石坑却似乎被岁月隐藏得无影无踪。如今在地球表面得到严格科学证实的陨石坑仅有128个。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个很低的数值并非是科学家偷懒的结果;事实上,地球表面的大陨石坑都已经被找到而无一遗漏。
最近,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田丰教授研究发现含水量接近地球的类地行星存在于红矮星宜居带内的概率极低,因此太阳类型恒星才是搜寻宜居行星的最佳目标。2015年2月16日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以田丰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题为“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水含量”(Water contents of Earth-mass planets around M dwar...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合作进行了新的激光驱动冲击压力实验,在实验室再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和巨行星深内部的极端环境,以及类地行星诞生时的混乱环境,利用超快光学测量技术揭示了构成行星的重要物质性质,这些物质决定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3日的《科学》杂志上。石英(SiO2)是组成岩石的重要成分,在极端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石英不寻常的性质关系到行星的形成和内部演化。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15年...
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继续在其他世界寻找行星,其指向设备在2013年发生故障。本月月初发布的开普勒项目新指南包含了超过4000个系外行星候选者。但使用地面观测设备的天文学家并没有保持沉默。一个来自欧洲科研机构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位于智利的行星探测设备——下一代经纬仪测量仪(NGTS)已接收到第一缕光线。他们希望NGTS能揭示超级地球的世界。这里包含着大小介于小型岩态行星和气体...
201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小亚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天河博士应邀到国家授时中心访问交流,并分别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国家授时中心科研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李志刚、高玉平及相关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杨旭海主持。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近日发现,地球以及内太阳系首次出现水的时间比人们之前想象得要早,地球早先极有可能是一颗被水完全覆盖的“潮湿”行星。这一研究刊载于2014年10月31日的《科学》杂志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