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治疗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肿瘤治疗学 肠癌相关记录74条 . 查询时间(0.065 秒)
肠癌是中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局部进展期肠癌患者来说,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仍可以获得手术机会,这也是当前局部进展期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结直肠癌由三种癌症 (结肠癌、直肠癌和肛门癌) 组成,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高发肿瘤,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别高达59.5%和61.7%。重要的是,结肠癌患者的死亡与癌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FAT1 (脂肪非典型钙粘蛋白1) 是促进癌细胞迁移和生长的关键基因,与正常结肠组织相比,FAT1在结肠癌细胞的质膜上会高表达。因此,研发能够抑制FAT1表达和下游信号通路的先导分子是...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即使手术切除,仍有30%~50%的患者会复发转移。根据目前的临床指南,医生要根据III期肠癌患者的临床复发风险来制定辅助化疗疗程,因此仍需更精确的生物学标志物来指导III期肠癌患者个体化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80万,死亡病例超过91万。深入探索结直肠癌基因组分子特征,是未来转化医学研究、开发新治疗靶点、进而改善结直肠患者预后的关键基础。近些年,以癌症基因图谱(TCGA)为代表的多个大规模的基因组、多组学研究队列很大程度地探索了结直肠癌的基因组重要特征,为认识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有力参考。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遗传与生物物理研究所(Cnr-Igb)的科研人员确定了能够引导结肠癌干细胞转移的两种分子标记,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道路。研究结果发表在《治疗学(Theranostics)》杂志上。特定分子靶标的识别对于确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可能具有决定性意义,此前有研究显示癌症干细胞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且对化疗具有高度抵抗力,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科研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确定了以粘附分子L...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消化道癌(主要为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位列高发癌症前十位,且死亡率较高。如果能够实现居家早筛,将极大地将癌症早发现的关口前移。日前,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基于7.5万份体检报告形成的《白皮书》提示,如果利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癌症可实现...
近日,药学院研究员朱棣课题组和浙江大学研究员冯宇雄课题组合作,在结肠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β-catenin/BCL9 interaction overcomes resistance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 by modulating Treg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科...
2018年9月10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林丽珠教授团队参与的PD-1治疗鼻咽癌和默克爱必妥治疗肠癌两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最权威的顶尖学术刊物The Lancet Oncology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其中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论文的,我校林丽珠主任为共同第一作者。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领衔的中日韩研究者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一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大型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AXEPT研究(研究号NCT01996306),旨在探讨改良的双药联合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简称XELIRI)的疗效及耐受性。该研究首次证实改良的XELIRI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并于近日通过快速发表通道(从投稿至文章接收仅1个月)在全球顶级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在...
2018年3月12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张秀琴课题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RIPK1 binds MCU to mediate induction of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and promote colorectal onco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结肠癌发展的...
2018年3月22日上午,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教授徐瑞华领衔的中日韩研究者团队历时3年多的努力,首次证实改良的双药联合方案(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简称XELIRI)有效且耐受性良好。该方案有望改变现有的临床实践,为晚期肠癌患者提供新的二线化疗标准方案。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 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近10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Dickkopf-1(Dkk 1)表达对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04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17 例结肠癌患者资料,利用CD34-PAS对结肠癌组织进行双重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VM与Dkk 1 表达的关系;利用体外三维培养(three dimensional c...
约四分之一的肿瘤发生与慢性炎症相关,但是慢性炎症促进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至今还不明了。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清除体内损伤或者突变细胞的内在机制,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阻断细胞凋亡过程,逃避被清除的命运。近日,我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红英课题组研究发现:通过调节细胞凋亡,microRNA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Free Radical Biology Medicine 2015...
检测CD46、CD55、CD5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取有详细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病理分期、肿瘤部位、组织类型资料的组织芯片标本,包括121 例结肠癌和121 例癌旁结肠组织,均为2004年10月至2006年6 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改良二步法分别检测CD46、CD55、CD59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通过与开腹手术的比较,探讨对Ⅱ/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术/D 3 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08年1 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78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别实施完整系膜切除术/D 3 根治术,其中开腹组82例、腹腔镜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生存率以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也明显较开腹组短,术后首次排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