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露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296 秒)
大运河露筋女信仰由地方传说演化而成。露筋传说最初的对象是一只鹿,唐代时演变为醉汉,这种转变是这一时期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鹿的生存空间被人为侵夺的文化表象。北宋初年,醉汉演变成孝女。北宋中期,当地士人王令始将露筋女与贞节观念联系起来,但影响不大。真正塑造起露筋女贞节烈女形象的是书法家米芾,很多文人士子通过临摹学习其《露筋之碑》而熟知露筋故事。到了南宋,露筋贞女的形象已被广泛接受,并被宣扬成女性...
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北宋都城开封的标志性建筑——州桥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确定州桥为砖石结构的单孔大桥,桥体规模宏大,南北跨度25.4米,宽近50米。这座埋藏于泥土千余年,见证北宋市井繁华的古桥,在世人面前渐露容颜。
“溧阳古县城的发掘,意味着《三国志》等史料中提及的永平县露出真容。同时,这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县城首次被发现,也因此,这项考古成为了江苏2020年度重大考古项目之一。”2021年4月15日,来自江苏省内多家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的30余位考古专家齐聚溧阳古县城考古遗址现场实地考察。
2021年1月6日获悉,由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龙泉明楚王墓群2019—2020年度愍王茔园考古项目,近日通过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认为,本次考古工作揭示了众多既往工作中尚未明确的重要建筑基址布局及其历史内涵,掀开了龙泉明楚王墓群文物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记者2020年9月27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随着考古工作者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的持续发掘,发现了大量唐代建筑构件和铭文板瓦,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高台建筑遗址已显露真容。
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北宋都城开封的标志性建筑——州桥露出桥面。这座埋藏于泥土千余年,见证北宋市井繁华,作为“汴梁八景”之一的古桥,在世人面前渐露容颜。州桥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据记载,州桥建造年份可追溯到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1642年被黄河泛滥泥沙淤埋。1984年被偶然发现后,进行了局部试掘。
历经四年的考古发掘,中国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显露“真容”。专家们认为,上述遗址是中国自宋代以来最高等级的皇家宫观。
2016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发布了最新一轮青龙镇考古发掘成果,青龙镇曾经的地标性建筑隆平寺塔的塔基位置得以确认。考古人员还打开了塔底地宫,探明了地宫结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新证据。这也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发现,是实证千年上海城镇发展的宝贵资料。
陈晓露,辽宁省盘锦市人,1983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学术方向为中西交流考古。先后参与陕西周原李家铸铜遗址(2003)、岐山周公庙遗址(2004)、辽宁凌海金宝岭遗址(2012)、新疆阿勒泰东喀腊希力克别特墓地(2014)等田野发掘工作。近年来参与的主要学术会议有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乌鲁木齐,2012)、“吐火罗问题”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内陆欧亚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锡林浩特,20...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日前在开县姚家坝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批重要的商周遗存,灰坑、柱洞、灶、窑等遗迹露出“真容”,随之出土的还有种类丰富的陶器。考古专家表示,这是该区域古代早期制陶遗存的首次发现,由于该遗址的文化堆积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初步推测或为开州(开县的古地名)文明的发源地。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张家口阳原县,以其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世界罕见的1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举世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闻名于世,是目前唯一能与东非奥杜维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2013年我省在阳原正式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如今第一阶段(2013年—2015年)已经完成,今年将...
备受关注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十里铺北遗址考古有了最新进展,一段筑造于约三千八百年前的夯土墙“浮出水面”。5月27日,在位于临商路定陶仿山段西侧的十里铺北遗址考古现场看到,随着发掘工作逐步深入,该遗址地下一座曾存在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古城墙仿佛正在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2015年1月24日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广西考古工作者历时3年,近日初步完成了广西桂林靖江王陵陵园建筑基址考古发掘清理工作,田野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一批重要发现。靖江王陵是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古称)的历代诸王的陵园,也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距市区约5公里,别称“靖江王十一陵”,与北京的十三陵齐名。
“民以食为天”“广积粮”是自古以来任何政权存续的头等大事。隋代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高峰时期。《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
近日,在宜宾高庄桥附近的成贵高铁施工现场发现了四个疑似古墓的洞穴,其中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个人形陶俑。经宜宾市文管所初步判断,洞穴系东汉晚期的崖墓,距今已1800余年(本报曾报道)。昨日,来自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专家到达现场,正式开始对古墓进行清理挖掘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