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PNAS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185 秒)
2022年3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的学者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了题为“探索1980年以来...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题为 “Ozone pol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preading into the late-winter haze seas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我国华北地区臭氧污染季延长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此项成果由Harvard-NUIST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我校廖宏教授和哈佛大学Daniel J....
2020年6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高会旺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impact of atmos...
现代气象站观测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大多不到100年),制约了我们对地球气候/天气变率和机制的理解。为了弥补器测资料的短缺,近100多年以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生物载体,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石笋等,获取了大量地球过去气候变化的资料。这些古气候知识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地球气候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对检验气候模式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张芳副教授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张人一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区域雾霾形成的新机制,与驱动我国雾霾的长期趋势和辐射强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近几年,我国虽然重度雾霾发生频率减少,但中/轻度雾霾仍然频频发生,这主要由于在低的SO2浓度和中等相对湿度条件下黑碳(BC)表面的催化氧化反应所引起的颗粒物快速增长所造成。新发现的这种反应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郭松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德州A&M大学张人一教授和彭剑飞博士开展合作研究,揭示机动车尾气的光化学氧化促进大气新粒子生成,进而导致我国城市地区霾的形成。研究显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大气具有很强的超细颗粒物生成潜势,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是造成大量超细颗粒物生成和增长的元凶。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单方面控制一次颗粒物的排放反而会促进超细颗粒物的生成,造成...
2017年启动的中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计划在北京、天津等28市率先开展了双替代行动(煤改气、改电)。针对该计划的实施,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课题组采用自行开发的简约模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农村生活能源结构、污染物排放、室内外空气污染及人群暴露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组发现,若该计划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PM2.5的暴露水平将从2014年140mg/m3降至2021年的78mg/m3,且暴露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室内污...
2019年4月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以"Ammonia emission control in China would mitigate haze pollution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but worse...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Harvard-NUIST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的研究论文“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2013-2017 trends in summer surface ozone in China”,报道了近几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加剧了地表臭氧污染。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地表臭氧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Harvard-NUIST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的研究论文“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2013-2017 trends in summer surface ozone in China”,报道了近几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加剧了地表臭氧污染。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地表臭氧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
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广大区域,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以沙丘为主的沙漠所覆盖。沙漠扩张与土地荒漠化是我国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紧邻我国传统农牧交错带,是不同农业文明的交汇处,也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该沙地是何时出现的?其环境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近日,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王戎(博士生)为第一作者的关于全球黑炭排放和呼吸暴露模拟的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全球高分辨(空间和类型)燃烧源数据库(PKU-FUEL-2007)(2013年发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为基础,发展了全球高分辨黑炭排放清单(PKU-BC-2007)。由于改进了燃烧源的空...
近日,北京大学林金泰研究组和清华大学贺克斌、张强研究组联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对区域大气污染和全球污染传输的影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科学海洋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林金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籍博士后Romain Amiot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组成的一个多国合作团队近日在著名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地区恐龙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垩世寒冷的气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Early Cretaceo...
5月27日的Science新闻专栏(ScienceNOW)详细报导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胡建英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Malformations of the endangered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nd its causal agent”。目前,研究成果除了被ScienceNOW报道外,还被环境新闻在线(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