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恒星形成与演化 LAMOST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06 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有芬博士与罗阿理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LAMOST DR7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它们都是褐矮星的候选体。这是目前具有均一光谱数据和完备参数信息的最大极冷矮星样本。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前沿研究领域,它们质量小,颜色红,亮度暗,观测难度非常大,对观测设备的要求极高。因此,该成果一定程度上展示了LAMOST在暗端的观测能力,证实了大口径光谱巡天望远镜研究...
近期,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萌、张华伟研究员、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向茂盛博士等使用红巨星样本的LAMOST光谱数据筛选出富含ɑ元素的“年轻”恒星,并对这些恒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富ɑ元素的“年轻”恒星可能起源于双星演化,这使得人们对此类特殊恒星的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2021,ApJ,922,145)。
近期,国家天文台孔啸博士、罗阿理研究员基于LAMOST光谱数据在Gaia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并对证认出的白矮星样本进行了细致分类和大气参数测量。该工作体现了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在证认测光巡天中大量特殊天体的独特优势。该数据集大大丰富了已有的白矮星样本,这为深入研究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追溯恒星内部特征和形成...
近期,国家天文台武雅倩助理研究员等人基于LAMOST和Gaia数据,计算了LAMOST数据中64万红巨星样本的运动学参数,分析了它们的年龄与运动学参数以及轨道参数的关系。并基于此对银河系薄盘和厚盘中恒星的金属丰度与运动学参数的关系给出了进一步验证与限制。银盘化学动力学性质随时间的演化研究是天文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对于理解星系盘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银河系盘结构被认为具有薄盘和厚盘两个组...
近日,由LAMOST特聘青年研究员、云南大学博士后王海峰、云南大学黄样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张华伟副教授等人组成的国际团队,基于LAMOST主序拐点与OB恒星样本数据追溯了银盘“屋脊(Ridge)”结构的化学动力学演化特性。欧空局Gaia DR2数据释放后,基于这些数据的第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发现太阳邻域有很多的非对称性,比如,“蜗牛状”结构,“拱形”结构,以及“屋脊”...
2020年10月6日,《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发表了一项由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关于富锂巨星真实身份的重要成果,北大天文系LAMOST Fellow博士后周渝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该研究工作。该团队借助我国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星震数据,结合光谱分析和星震学技术,发现富锂巨星其实是演化到更晚期的红团簇星,而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红...
类太阳恒星中,高含量的锂元素罕见吗? 类太阳恒星会产生锂元素吗?它发生在恒星演化的哪个阶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和Kumar博士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数据及国际GALAH巡天数据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普遍可以产生锂元素,该发现解开了上述谜题。2020年7月6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
近期,贵州大学张立云教授团队、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员、美国巴特勒大学韩先明教授和云南大学王海峰博士后等合作利用LAMOST中分辨率时序光谱和Kepler测光数据,对恒星的磁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它们的色球活动强度和演化情况。在银河系中存在大量变星,变星是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如类太阳恒星、天琴座变星等。天文学家通常利用国内外的测光数据和光谱数据,确定恒星...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瑞博士、罗阿理研究员和陈建军副研究员等人通过深度学习方法估计了LAMOST二期中分辨率巡天147万光谱数据的恒星参数(有效温度和表面重力)和13种化学元素丰度。该方法为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的恒星参数星表提供了更为丰富准确的信息。
近期,国家天文台李广伟副研究员和英国伦敦城市大学Ian D. Howarth教授在LAMOST数据中发现了2颗氮超丰O型星(ON星)并揭示了这类星的起源。该研究工作解决了困扰天文学家们近50年的ON星的起源问题。文章已经在《天体物理学报》(2019,ApJ,882,2)发表。这两颗星分别被称为:LS I +61 28 和 HDE 236672。LS I +61 28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颗高速自转的O...
按照恒星演化理论的估算,银河系中存在数以亿计的恒星级黑洞。然而,目前银河系中采用动力学方法已证认的恒星级黑洞仅有20个左右。绝大多数已证认的恒星级黑洞及其候选者是通过X射线爆发现象来寻找的。近期厦门大学天文系郑铃霖、顾为民、王俊峰、武剑锋等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等合作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即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的恒星光谱与国外ASAS-SN望远镜(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
近日,西华师范大学罗杨平副研究员与捷克皇家天文研究所Peter Nemeth博士、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合作,利用LAMOST DR5数据,给出了目前最大的热亚矮星大气参数星表,并结合Gaia DR2数据首次给出了四组不同氦成分热亚矮星在银河系薄盘、厚盘、晕的分布,该分布与韩占文等提出的热亚矮星形成理论预言一致。该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著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 20...
近期,国家天文台周渝涛博士生、施建荣研究员、赵刚研究员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潘开科教授、哈佛大学S. Blanco-Cuaresma博士后等人合作,基于LAMOST DR4光谱数据对富锂巨星进行候选体搜寻,结合国内外五个高分辨率望远镜构建了目前国际上一致性最好、数据量最大的高分辨率富锂巨星样本。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ApJ,2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