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TEC”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078 秒)
地球电离层是指地球高空60~1000 km高度中性大气被部分电离的区域。在低纬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受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影响,其引起的行星际穿透电场可导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重新分布,造成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的一个重要参量。基于GPS信标观测反演的电离层TEC已广泛应用于电离层区域大尺度变化研究。然而,由于GPS卫星运动造成电离层穿透点位置不停变化,...
磁暴期间全球TEC扰动特性分析
磁暴 TEC扰动 Dst 相关性
2018/5/4
磁暴期间白天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大幅度扰动.TEC扰动与磁暴发生时的世界时(UT)有关.利用7年的数据对TEC对磁暴的响应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磁暴期间白天TEC增大明显,且在午后TEC的增大比例有一个高峰.在18:00UT-04:00UT,南美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TEC增长较大,这可能与白天的光照有关.为了研究TEC变化与磁暴的关系,结合同样时间段的Dst指数,把TEC数据分为磁暴日(Ds...
华南地区电离层闪烁与TEC耗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
华南地区 电离层闪烁 TEC耗空 演变过程
2018/5/4
利用位于赤道异常区的深圳站(22.59°N,113.97°E)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及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监测到的GPS-TEC数据,统计分析华南地区电离层闪烁与TEC耗空同时出现、电离层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3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这3种现象均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闪烁与TEC耗空同时出现、闪烁单独出现和TEC耗空单独出现分别主要发生在纬度为19°-...
The effects of f0 F2 variability on TEC prediction accuracy
ionopshere ionospheric modelling
2015/9/25
In this paper hourly daily F2-layer critical frequency data recorded at Rome and one minute daily TEC data recorded at Florence were used and the relevant variabiles were calculated. It was concluded ...
TEC and foF2 variations: preliminary results
ionospheric variability radio wave propagation space 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2015/9/14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 and (foF2)2 shows that although they are highly correlated, a 玥ysteresis?effect exists between them. The slab thickness is greater before than after mid-d...
Association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and foF2 variations with earthquake events at the anomaly crest region
earthquake TEC foF2 anomaly
2015/9/14
The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ionospheric parameters in association with earthquake at anomaly crest station through VHF Radio Beacon data and ground based ionosonde measurements while the Total Elec...
A model assisted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re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vertical TEC data ingestion
ionospheric data ingestion electrondensity mode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2015/9/10
A technique to reconstruct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ionosphere starting from total electron content values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e NeQuick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model driven by its eff...
Study of the TE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DORIS stations in relation to seismic activity
ionosphere seismic activity total electron content
2015/9/2
Ionospheric data obtained from the DORIS system are used in this paper. The DOR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several ground-based beacons which emit at two frequencies (400 MHz and 2 GHz) and of receivers ...
基于GPS和COSMIC数据分析汶川地震TEC和NmF2扰动
汶川地震 TEC NmF2 同震响应
2014/9/26
使用相关方法和welch法计算功率谱密度研究汶川地震前后GPS TEC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NmF2空间分布变化.得出主要结论, 震前5月9日开始TEC平常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被打破,24 h全日波、12 h半日波成分功率谱密度幅度值变化明显.5月12日至6月11日NmF2变化幅度明显增大.研究结果显示,TEC和NmF2时空分布变化存在电离层震前扰动和同震响应, 并且TEC震后的异常变化相...
电离层TEC卡尔曼滤波成像研究
卫星信标 TEC 卡尔曼滤波
2014/12/20
随着太空探测技术的进步,对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简称TEC)探测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利用COSMOS 2414卫星数据资料获得观测TEC,在电离层NeQuick模型下,得到电离层电子密度,并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反演电子密度,最后结合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结果发现利用卡尔曼滤波反演信标资料算法,可以获得可靠的二维电子密度场.
本文利用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地图网格产品,计算了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TEC与月均值偏差及其空间相关系数矩阵,从而分析了TEC与月均值偏差空间相关性的分布特征,根据统计学中定义的相关距离提取了这种偏差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空间特征尺度.并以2008年和2011年为例,着重考察了TEC月偏差的空间特征尺度与太阳活动水平、地磁条件和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TEC...
基于星载SAR信号的TEC反演新方法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电子密度不规则体 多重散射 三频相位自适应
2014/12/20
由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工作于电离层之上,其信号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电离层的影响. 背景电离层以及电离层电子密度不规则体多重散射效应可引起距离向图像质量的下降, 在强起伏情况下, 多重散射效应对信号的延迟影响不可忽略. 针对此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AR回波信号的三频相位自适应TEC反演新方法, 利用反演的结果对电离层的影响进行校正. 给出了校正前后的点目标成像仿真, 结果显示此方法充分...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法(ARIMA模型)进行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的新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探测方法(四分位距法、滑动时窗法)预测TEC背景值的精度.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法预测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且预报背景值的平均偏差要比传统方法小2倍左右,说明传统探测方法预测的背景值具有较大系统偏差.为更准确地探测震前电离层扰动,除了得到准确的参考背景值,还需得到更加合理的探测限值,由此本...
中国地区电离层TEC暴扰动研究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电离层TEC扰动指数 电离层暴 磁暴
2013/11/6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是空间天气研究和监测预报的重要参量.本文引入了电离层TEC扰动指数DI, 对青岛等6个台站的DI数据进行分析,选取DI>0.35(DI≤-0.30)作为正(负)相电离层TEC扰动的强度标准,并以连续6 h及以上的DI满足该值来判定电离层TEC暴扰动事件.对电离层TEC暴扰动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地方时日落后至子夜前为发生高峰时段,正(负)相暴扰动事件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
GPS全球电离层 TEC的并行算法建模及初步结果分析
GPS 全球电离层 TEC 模型 DCB 并行算法
2013/4/9
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全球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 370 多个 GPS 基准站的双频相位实测数据,监测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和 GPS 卫星及接收机的 DCB。由于数量大、数据处理时间长,很难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为此我们采用 OpenMP 并行算法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串行处理,并行处理在 8 核服务器下能加速 7 倍以上,在 4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超过 40 倍。将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