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史前相关记录222条 . 查询时间(0.12 秒)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一项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的重要研究,以Evidence for early domestic yak,taurine cattle,and their hybri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早期家养牦牛、普通黄牛及其杂交种的证据》)为题,...
2023年5月7日至5月1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甘肃省文物局和中共临夏州委、临夏州人民政府在临夏市成功举办了“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全书由此次论坛成果总结、主旨发言、论文集三部分组成,共计收录与会专家、领导讲话及致辞和专家学者学术论文等45篇39万余字,收录论坛与会人员合影、会议现场照片、论文插图等420余张,涉及临夏地质遗迹的考...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完成的一项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的重要研究,以Evidence for early domestic yak,taurine cattle,and their hybri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早期家养牦牛、普通黄牛及其杂交种的证据》)为题,...
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在中国史前考古尤其是早期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海岱地区史前文明是早期中国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高广仁等,1984);在中国史前考古年代框架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以大汶口和野店等大汶口文化、尹家城和西吴寺等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的整理和出版为契机,经得起反复检验的、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年代框架基本建立(栾丰实,1997),并成为相关区域考古学年代框架研究的重要参照系;比较...
本书对豫鲁苏皖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阶段性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文化初始、文化形成、文化发展、文化对峙和文化稳定五个发展阶段的观点。首次对该地区居民的生业方式进行了研究观察其社会进程,搜集了农业、饲养业、饮食、建筑业、陶器制作业、埋葬习俗和祭祀等方面资料,以探讨史前夏商时期的社会进程。
本书精选了栾丰实教授在聚落考古方面的13篇研究成果,涵盖了聚落考古的概念解读、方法介绍及国内多个史前遗址开展的聚落考古研究实例。这些研究从问题思考、聚落形态、聚落结构、墓葬、生产、人口等方面展开,对史前时代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3年5月30日公布信义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当地考古人员在此发现黄河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成排分布土构窑洞,为探索史前时期中原与北方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新资料。
本书梳理了史前农田管理研究现状及意义,系统阐释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原理,并借助案例研究尝试揭示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田管理策略,为探讨早期农田管理技术的发展、区域特点以及与社会复杂化过程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2023年5月8日,“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远古临夏地区在史前文化(以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主)分布区域中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等议题开展交流。
近日,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对广西左江流域距今约6000年的宝剑山遗址和大湾遗址中发现的蛇骨进行形态学研究,鉴定出缅甸蟒、眼镜王蛇和百花锦蛇三种蛇类。这项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在广西左江流域开展发掘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在左江流域发现大型史前蛇类遗存,其中最大的一枚脊椎骨所代表的个体,超过《中国动物志》记载的国内最大记录。研究结果还提示,华南地区人类猎食蛇类的历史可上溯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此间召开的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轮及构件两组共40余件,该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实物资料。同时,遗址中出土的骨质冰鞋也为国内首次发现。
鼻背凹陷、棕色眼睛、鼻头略微翘起……日前,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向记者展示了运用数字化三维人像复原技术,依据旧石器时代遗址特希克—塔什洞穴出土的尼安德特人男孩头骨化石,复原出的“小男孩”形象。
南华山系六盘山西北余脉,位于宁夏海原县城南4000米。1985~198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南华山北麓的菜园村新石器遗址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南华山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有了初步了解。2020年4~7月,为了全面了解南华山地区史前遗存分布状况及文化面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华山地区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新石器遗址89处,...
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1998年发掘于此的下靳墓地是继襄汾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次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墓地。共发掘墓葬533座。该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多为中小型墓葬,对之前陶寺墓地主要有大型墓葬的情况有所补充,完善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本书详细公布了这次发掘的墓葬情况,并进行了人骨、玉石器等科技考古分析,本书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