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相关记录382条 . 查询时间(0.116 秒)
2014年8月30日,《植物科学学报》发表了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发现的中国新记录蕨类植物Diplazium × kidoi Sa. Kurata,并定名为中日双盖蕨。
究复叶耳蕨渣的 土 壤真菌发酵转化提取其总黄酮和清除 DPPH 自由基活性 。 复叶耳蕨渣直筛发酵用优势 菌株 ;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 L9 (3#) 优化总黄酮提取 , DPPH 法评价转化前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 研究得到优势菌株 F& 发酵复叶耳蕨渣后黄酮得率为 ( 0.893% ±0.035% ) , 较未发酵时总黄酮得率提高了 27.0% , 差异显著 。 F2 发酵复叶 耳蕨渣...
研究复叶耳蕨渣的土壤真菌发酵转化提取其总黄酮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复叶耳蕨渣直筛发酵用优势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L9(34)优化总黄酮提取,DPPH法评价转化前后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得到优势菌株F2发酵复叶耳蕨渣后黄酮得率为(0.893%±0.035%),较未发酵时总黄酮得率提高了27.0%,差异显著。F2发酵复叶耳蕨渣在最佳提取条件(料液比1∶30(g/m L),乙醇浓度70%,时间4...
2014年6月20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课题组在《Phytotaxa》上发表南岭石杉的新种:Huperzia nanlingensis (Lycopodiaceae), a new terrestrial firmoss from southern China。
2014年7月3日,经专家鉴定,2014年6月18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标本馆与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的科考人员赴福建沿海岛屿考察时,在闽江口琅岐岛发现的蕨类标本为原产台湾的珍稀蕨类植物克氏鳞盖蕨(Microlepia krameri C. M. Kuo)。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在植物系统中它们介于苔藓和种子植物之间, 是一类独特的植物资源。蕨类植物起源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至泥盆纪初期,在种质和代谢方面均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植物类群。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2600多种,西南地区约有2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77%,仅云南就有1500多种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因此云南素有“蕨类王国”之称。按经典...
2014年6月20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课题组在Phytotaxa上发表南岭石杉的新种:Huperzia nanlingensis (Lycopodiaceae), a new terrestrial firmoss from southern China。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药用植物学课件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
以白玉凤尾蕨和印度芥菜为实验材料,采用温室水培方法研究两种植物在人工添加不同形态(三价无机锑、五价无机锑和三甲基锑)与不同水平锑(白玉凤尾蕨为30和50 mg · L-1,印度芥菜为5和20 mg · L-1)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不加锑处理作为对照,同时分析锑在两种植物不同部位的富集与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白玉凤尾蕨与印度芥菜对3种形态的锑均可出现显著的吸收富集,白玉凤尾蕨地上部和根部锑含量最高...
星蕨(Palaeosorum ellipticum gen. et sp. nov.)是水龙骨科中的一大类群,具有明显的特征而易于辨认:根状茎表面有粗筛孔状的鳞片,以及交错的网状叶脉。目前,因为缺乏基因序列方面的研究以及化石记录少的原因,对星蕨的多样性的演化过程了解不多。
2013年初,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湖南莽山发现珍稀濒危蕨类岩穴蕨之后,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并被国际生物多样性机会中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通讯》(2013年第一期,总第66期)全文收录。2013年11月,辰山科研人员韦宏金在湖南桑植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再次发现大面积的岩穴蕨居群。
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蕨类植物科研人员和各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由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和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蕨类植物保育委员会主办,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蕨类植物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16日-18日在辰山植物园举行。
科学家发现蕨类植物新科     科学家  蕨类植物       2013/9/23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获悉,该园博士刘红梅及其合作者经过6年研究论证,终于确认一个蕨类植物新科——“爬树蕨科”。该成果在植物分类学杂志《分类群》(Taxon)上发表。
2013年9月17日,记者从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获悉,该园刘红梅博士及其合作者经过6年研究论证,终于研究发现蕨类植物—新“科”——“爬树蕨科”。这一科研成果8月24日已在国际最权威的植物分类学杂志《分类学》(Taxon)上发表,标志着深圳的蕨类植物研究正式跻身国际前列。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常艳芬在导师李捷研究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Harald Schneider和云南大学教授陆树刚的联合指导下,在倒挂铁角蕨复合体种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Taxo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