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相关记录382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和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于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现的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故桫椤又有“活化石”之称,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梁洲瑞等研究发明的“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双面受光养殖浮床及养殖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1911128334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茎葡萄蕨藻双面受光养殖浮床及养殖法,属于海水藻类养殖领域,所述养殖浮床包括框架、网片、潜水灯管、吊绳、弹力棒;所述的框架为马鞍型,包括框架上面、框架左侧面、框架右侧面,所述框架由空心管和管道连接配件拼接而成;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梁洲瑞等研究发明的“一种提高长茎葡萄蕨藻商品产出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1811357251X。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长茎葡萄蕨藻商品产出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包括在养殖初期对长茎葡萄蕨藻直立茎进行“切断‑低光”悬浮养殖诱导产生匍匐茎;在浮床养殖期对光照度和营养盐采取“渐进增加”控制策略;在养殖中后期及时收割直立茎以保持合适...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河、王怿,助理研究员黄璞、张小乐、乔丽、卢建峰,助理工程师陈焱森,博士生汪瑶等,基于云南盘溪所发现的莱氏蕨植物大化石标本以及该植物相关的全球化石产出记录,开展了基于植物化石与大数据结合的研究,发现了莱氏蕨在全球泥盆纪不同地质时期和古气候带的时空分布模式。相关成果已收录于《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于1963年首次在四川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被发现。目前,数量不足100株,均为野生植株。记者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经过多年探索,近日科研人员依靠其珠芽成功实现光叶蕨人工繁育。此前,有机构开展了光叶蕨的孢子繁殖研究,但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未真正成苗。这使得物种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总数量不足100株的光叶蕨随时面临灭绝风险。
蹄盖蕨属(Athyrium)为蹄盖蕨科(Athyr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分布,为蕨类植物中物种较多的大属之一,约220种,其中不少种类也是著名的观赏、药用和野生蔬菜植物。我国西南至南部地区约有70-80种,是该属的多样化中心,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杂交多倍化现象频繁、物种划分难度较大,其中许多物种还处在分化的过程中,是研究蕨类植物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的热点类群。
铁角蕨属(Asplenium)隶属于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是蕨类植物中物种多样性较高、形态变异较大的一个类群,约7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约90种在中国有分布。杂交和多倍化事件在演化过程中的高频发生,使得铁角蕨属中形成了许许多多宏观形态分类困难、进化关系复杂呈网状的物种复合体,这为植物学家深入研究和理解蕨类植物物种形成和演化机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瓦韦属(Lepisorus)是水龙骨科一个较大的属,主产亚洲和非洲,我国为主要的分布区;全属约80种,我国有49种;该属植物为附生蕨类植物,根状茎常横走,被鳞片;多为单叶。在近期的研究中,将该属附近的部分属已经归并至瓦韦属中,如盾蕨属(Neolepisorus)、毛鳞蕨属(Tricholepidium)。
2020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和进化研究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hytotaxa上发表中国水蕨属横走茎新物种——邢氏水蕨(Ceratopteris shingii, a new species of Ceratopteris with creeping rhizomes from Hainan, China)...
为探究香鳞毛蕨DfTCP基因应答外源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以香鳞毛蕨幼苗为材料,在外源激素(SA、ABA、MeJA和Eth)、盐(200 mmol/L NaCl)、干旱(20% PEG)、高温(42℃)及低温(4℃)处理下,分别于0,0.5,1,3,6,12,24,48 h取样,对DfTC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DfTCP基因CDS全长1 431 bp,编码477个氨基...
面临日趋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亟需基于区域生物多样性濒危状况的评估,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缅甸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多样性研究,保护策略的付诸实施尤为困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是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宏观进化研究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缅甸各省邦的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组成,首次利用全球分布数据评估蕨类植物的保护状况,并提出蕨类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空缺及保护优先区。
合囊蕨科(Marattiaceae)为古老的蕨类植物类群之一,为大中型土生植物,该科植物起源古老,形态特征简化。合囊蕨科在我国的类群代表主要是观音座莲属(广义概念,包括原始观音座莲属)和天星蕨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华南等地,其中天星蕨属仅在云南的河口地区有少量分布。
2019年10月16日至19日,“2019年中国蕨类植物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召开。会议由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植物保蕨类育委员会和中国植物学会蕨类植物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万科植物馆联合承办。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Altai State University、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部蕨类研究组联合园林园艺部引种组、综合保护中心宏观进化研究组人员,根据云南德宏铜壁关的一份小型疑难标本对革舌蕨属开展了系统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查阅和比较国内馆藏革舌蕨属植物标本,开展比较形态学研究。同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来自中国海南、云南和越南的革舌蕨属植物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革舌蕨属植物应该有2个种,其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如云南...
天星蕨属(Christensenia)原为天星蕨科、现为合囊蕨科成员,热带亚洲分布,我国是该属分布的热带北缘,仅分布在我国云南河口地区。天星蕨属及其所在的合囊蕨科植物起源古老,曾在中生代十分繁盛,此后类群衰落,现存物种数量较少,因此有活化石之称。该属植物具有肉质横走茎,叶柄基部具有两片肉质托叶;叶片掌状,有羽片3-5枚;孢子囊群大,为圆球形的聚合囊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