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海洋科学相关记录14465条 . 查询时间(2.65 秒)
海道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海洋环流、能量和水汽输送,影响区域及全球气候,因此海道开合一直是古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地球气候系统发生了重要变化,全球温度进一步降低、北半球冰盖逐步扩张。在此期间,热带海道(巴拿马海道和印度尼西亚海道)进一步变窄、变浅,逐渐向现代格局靠近。目前已有众多模拟研究探讨了热带海道关闭对全球气候及区域气候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巴拿马海道的关闭可加强北大西洋经向...
2022年9月30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换届大会暨学术报告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底栖生物学研究领域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1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在青岛设主会场,并于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以线上方式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会联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潘诚主持。
Subtropical gyres are enormous rotating ocean currents that generate sustained circulations in the Earth’s subtropical regions just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equator. These gyres are slow-moving w...
When glacial ice sheets melt, something counterintuitive happens to sea levels. Logic might suggest that nearby levels would rise, but instead they fall.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to the ocean if humans are to mine the deep sea? It’s a question that’s gaining urgency as interest in marine minerals has grown.
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近10多年来中亚地区冬季频发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的产生往往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有关,研究中亚地区冬季气温季节内变率及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湖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呈现全球扩张态势,显著削弱了湖库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卫星遥感在湖库环境监测上展示了巨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目前,MODIS、VIIRS和OLCI等海洋水色传感器空间分辨率较低(~300m),无法满足面积较小的湖库监测需求。随着Landsat-8、Sentinel-2A/B、Landsat-9等中高分辨率卫星的陆续发射,携带的较高质量传感器为高分辨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9月14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2022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敏团队在大洋核杂岩形成模型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GR: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硕士生张茂传(现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生狄会哲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敏为通讯作者。
海洋所李晓峰研究团队融合数种在轨卫星数据对“海浩”现象的相关热力学、生物学以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并利用区域海洋气象ROMS-WRF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出了该现象。研究发现,冬季强寒流诱发的上升流弥补了因气温急剧下降损失的海洋上层热量,海气相互作用使得海面附近的水蒸气接近饱和是产生本次“海浩”现象的主要原因。“海浩”现象发生是由热力不稳定因素所主导的,而非动力因素引导。“海浩”现象的出现通常...
19世纪末,挪威物理海洋学家Fritjoff Nansen将水银温度计装装入一个采水器中来方便的测量海水温度,成为了现代海洋观测起源的重要标志,他发明的这种仪器经常被称为南森瓶(Nansen Bottle)。该仪器在整个20世纪都被大量使用,至今已经累计了超过200万条海洋温度廓线数据(图1)。
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变化及机制是目前国际气候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北印度洋(North Indian Ocean, NIO)和热带北大西洋(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海温的变化,会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环流系统,从而对东亚天气气候造成显著影响。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已提出多种模式和理论,但存在争议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和模式、环礁形成的主控因素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冷泉区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共生菌群落中发现了共生菌代谢通路的互补性,代谢产物渗漏到群落中促进了共生菌的合作,从而提高了群落整体的适应性,这对认识共生菌对化能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Systems上。
2022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建立了鱼类成长-洄游模型并评估了环境因素对西北太平洋鲐鱼早期生活史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学进展》)上。 鲐鱼为小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是西北太平洋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在过去数十年间,鲐鱼资源量以及捕捞量均有显著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