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地质学 系统相关记录403条 . 查询时间(2.611 秒)
大陆裂谷是大陆岩石圈局部伸展形成的狭长构造带,以中心凹陷、两翼隆升、地壳减薄为特征,常伴有地震、火山和岩浆作用等现象,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及热液-沉积型矿产资源。我国华北地区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广泛的陆内伸展作用,形成了环绕稳定鄂尔多斯地块的一系列大型陆内裂谷盆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裂谷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或)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场效应密切相关,但对何者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及其具体的作用...
苔藓植物是维管植物的姐妹类群,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全世界约有2.3万种,是陆地植物中物种多样性仅次于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的第二大类群。苔类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奥陶世,目前最早的苔类大化石发现于美国纽约州中泥盆世。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李芊团队揭示了南海近岸温度锋面系统中浮游生物粒径结构及其相关变量对物理和生地化过程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学进展》)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地球物理研究杂志-...
头足类是一类海生软体动物,公认起源于寒武纪芙蓉世,一直延续到现代。奥陶纪时期,头足类不仅在壳型以及壳体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强烈的分化;在生活方式、生物地理方面也呈现分异演化,表现为浮力调节方式开始多样化,游泳能力开始增强,生态分异加剧等特征。其中,喇叭角石目头足类以其壳形样子奇特和快速分异的特征而引人瞩目。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唯一国家级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其资源成因与开发利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共和盆地高热流(102 mW/m2)的形成机制及其热源究竟是什么,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共和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局部熔融体,即是否存在岩浆热源?
冰川表面产生的融水大部分通过冰川裂隙和冰川竖井流向冰川底部,进而经冰下排水系统(简称“冰下水系”)流向冰川末端。在这个系统中,水压调节冰-岩界面的耦合,决定冰川的滑移速度。因此,水压对冰川和冰盖的稳定性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重大影响。冰下水压与融水在冰川下的流动路径有着复杂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水是流经冰下空洞主导(Cavity-dominated)、分散且低效的排水系统(Lliboutry et ...
2021年9月2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成矿机理”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处项目主管张家林、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黄宗理研究员等项目绩效评价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列席会议的还包括项目负责人、各课题负责人及相关骨干人员、项目承担单位代表等50余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张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蔡垚峰等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合作者,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龙口剖面和贵州省西部冷清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炭屑化石及有机碳同位素等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野火事件存在关联性。
对火的掌握使人类开始统治自然世界。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证据,表明古人类用火焰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这项研究结合了非洲东部马拉维湖北岸的考古证据——可以追溯到9.2万年前的石制品集群,以及古环境数据,证明早期人类是生态系统工程师。他们使用火阻止了该地区森林的重新生长,创造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广阔原始森林。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
铁钛氧化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型的岩浆岩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研究使用铁钛氧化物来约束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尤其是用来计算岩浆的温度和氧逸度,并由此建立了著名的铁钛氧化物温度-氧逸度计(Andersen et al. 1993; Ghiorso & Evans, 2008)。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该温度-氧逸度计来计算岩浆温度和氧逸度时,还存在两个基本前提:1)铁钛氧化物和岩浆之间完全平衡;2)铁钛氧化物...
2020年11月27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全球院极地遥感团队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南极冰盖变化》专题的编制工作。该报告基于京师一号等卫星数据,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南极冰盖表面融化、冰架崩解和企鹅栖息地的大范围监测,生成了全球首个长时间序列全南极冰架崩解逐月精细观测产品等数据集,为气候变化等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等通过对开源组学数据的挖掘和深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确立了吸吻类(长翅目、蚤目和双翅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揭示跳蚤是一类特化的蝎蛉,并将蚤目降级为长翅目的一个次目(图2)。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21日发表于《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蚤目(俗称跳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体型侧扁,外形高度特化,并严格以吸...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刘庆国、李志恒、周忠和完成的关于中生代今鸟型类燕鸟科(Yanornithidae)的多样性和分支系统厘定工作,提出燕鸟科目前包括三个属和种,整个燕鸟科在体型多样性方面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早白垩世今鸟型类之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